育儿日记:365天宝宝成长记录

摘要 初次与宝宝相见,感觉既陌生又熟悉,迎接新生命的体验让人难忘,育儿之路的开展更让爸妈印象深刻,宝宝的身心发展随着时间悄悄变化、逐渐成熟,成长中的每个里...
  初次与宝宝相见,感觉既陌生又熟悉,迎接新生命的体验让人难忘,育儿之路的开展更让爸妈印象深刻,宝宝的身心发展随着时间悄悄变化、逐渐成熟,成长中的每个里程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,也记录着亲子间每次互动的甜美时光。
  身心发展起步走
  母婴依恋关系——前依恋期(the preattachment phase)
  时期:0~6周
  宝宝出生后,与主要照顾者(多数是母亲)之间的相处状态,为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雏型与安全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。宝宝在0~6周时,虽然无行为能力,但是人类求生存的本能可以让宝宝用微笑、抓握与凝视等行为来回应照顾者。虽然此阶段的宝宝视觉尚未发育成熟,但是能通过嗅觉与听觉以及环境辨认出母亲与他人,且还不会对特定对象发展出依恋的情感,因此此时能够接受不同的人的照顾,并给予相似的回应。
  虽然宝宝在0~6周的前依恋阶段中,可以接受来自任何人的拥抱与喂食,但为了给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,照顾者适时给予响应仍然非常重要。这些响应可以让宝宝在初期感受到环境能响应自己的需求,并感受环境是友善的,进而逐渐对这个世界建立初步的信任。
  黄雅芬儿童心智诊所暨中仑咨商中心临床心理师吕信慧表示,宝宝除了需要照顾者满足其生理需求之外,还需要满足包括情感与社交互动等方面的需求,如需要被响应或被拥抱。虽然0~6周的宝宝对特定照顾者的依恋尚不明确,但实际上主要照顾者与宝宝之间的亲密互动,也会在孩子的心理层面产生影响。有研究发现,二战时孤儿院的婴儿因为缺乏被拥抱与抚触的机会,导致死亡概率增加,因此吕信慧临床心理师认为,美国心理学家BowIbv(1969)提出的Attachment,强调宝宝对照顾者的需要不仅仅是生理需求的满足,也包括宝宝与照顾者之间的情感连接。Attachment更强调宝宝对照顾者的情感性与社会性依恋。
  抬头
  宝宝刚出生时,因为颈部发育尚未成熟,抱起宝宝时,必须用手掌支撑其头颈部。阳光种子职能治疗所所长暨童心职能治疗所技术长苏文清指出,多数宝宝在0~3个月大时,颈部会渐渐硬挺,照顾者能明显发现抱着宝宝的时候,他的头颈部不会轻易晃动,趴卧时也能顺利抬头。
  此阶段,照顾者可使用色彩丰富或能发出声音的小玩具,在宝宝眼睛上方的额前处摇晃,吸引他的注意力,如此一來,能促使宝宝出现想要抬头与观看的动作。
  区分陌生与熟悉
  母婴依恋关系——依恋建立期
  时期:6周至8个月
  从婴儿、幼童至成人时期,宝宝与照顾者的依恋关系持续发展,具有演化、生存的意义。不同的依恋关系形态与亲子关系的质量、父母的教养态度、孩子的气质,以及成长过程经历的事件有关。这些多重因素共同塑造孩子与他人依恋关系的内在运作模型(internal working modeI),也是提供孩子未来应对环境与人际关系时的雏形,包括日后的伙伴关系与亲密关系。
  宝宝从6周左右,开始能够记忆与辨识主要照顾者、熟悉的人与陌生人,并给予不同的回应。6~8个月时,宝宝会对主要照顾者表现较多的正向回应,并对陌生人有较多的警戒与戒备。吕信慧临床心理师指出,在此阶段,面对陌生人,宝宝会出现明显的焦虑感,即见到陌生人会表现出不安情绪,并准备与主要照顾者建立更深的关系,这是孩子认知成熟的表现,也是正常的成长过程。
  吕信慧临床心理师强调,宝宝的依恋关系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差异,每个宝宝的发展过程不尽相同。例如有些宝宝对熟悉者与不熟悉者的区别认知较早就发展出来,因此陌生焦虑发生得较早,有些宝宝可能延长至8个月后。根据临床上的观察,依恋关系的发展次序重于年龄上的绝对区分,建议家长无须太在意宝宝在某年龄阶段的表现,只要观察孩子的成长位于哪个阶段即可。
  宝宝若出现陌生焦虑,例如看到陌生人就哭,建议家长不要责备孩子,也无须因为孩子的反应觉得难为情。这是宝宝在身心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,属于正常的表现,也是宝宝准备与妈妈建立明确依恋关系的开始。
  翻身
  在4~6个月大时,宝宝不但在趴卧时能够抬起头,也会尝试用手撑起身体,让胸口离开床面,接着出现翻身动作。苏文清治疗师表示,判断宝宝是否可以开始练习翻身,首先要判断宝宝颈部、背部及手部力量是否足以撑起自己的上半身。当宝宝要翻身的时候,会发现宝宝趴卧时在双手前臂的支撑下,胸口离开床面身体重心会往一侧倒,诱发躯干及髋部动作,让身体翻转。当宝宝出现想要翻身却又翻不了的情况时,先别急着强迫他练习,可在宝宝趴卧时与他玩耍,并用小玩具引诱他转身,当宝宝侧身时,可以尝试顺势轻推他的肩膀或屁股,帮助翻身。
  世上只有妈妈好
  母婴依恋关系——明确依恋期
  时期:6~8个月至18~24个月
  在此阶段,宝宝开始将主要照顾者视为“安全后盾”,支持他以主要照顾者为圆心向外探索环境,并让他在遇到挫折时,能回到主要照顾者的怀抱以获得安慰。吕信慧临床心理师表示,依据每个家庭照顾宝宝的模式,孩子的“安全后盾”可能不只1位。
  因为对照顾者有明确的依恋,加上还不明白妈妈离开视线还会再回来这一事,宝宝在此时会同时出现分离焦虑,亦即当主要照顾者离开视线范围,就会焦虑哭泣。因此家长可能会发现,在明确依恋阶段之前,早上离家去上班,孩子都不曾哭泣,却在某个时间点之后,开始对妈妈去上班这件事变得超级敏感。
  临床上,有些孩子的分离焦虑可能延续至上幼儿园或小学,或是在入学时,同时出现陌生焦虑与分离焦虑,这种个别差异都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。建议家长避免对孩子黏人的表现露出不耐烦与嫌恶感,或是强迫孩子独立,应在孩子适应环境改变时尽量给他们3—6个月的适应期。若这期间孩子的哭闹或抗拒行为越来越强烈,并且很难调整与改变,则需进一步寻求专业心理师的帮助。


    A+
(来源:网站编辑 发布日期:2020-07-08 14:07)